決定我們財富的,總是那些關鍵少數的理財行為

在講存錢習慣前,先借用時間管理常聽到的故事:

「時間都不夠用,該怎麼辦?」課堂上學生舉手發問。老師笑了一下,隨即走出教室,數分鐘後手中拿著一袋沙石跟一個空杯子回到教室。接著老師開始將一顆顆如網球大的石頭放進杯子裡,然後抬頭問學生:

「這杯子滿了嗎?」學生回答:「滿了!」

老師隨即拿出小石子再放到杯子裡,然後再問:「現在杯子滿了嗎?」學生開始了解老師意圖而無人回應。

不等學生答覆,老師抓起一把沙子往杯子裡倒,又開口問:「現在呢?」眼見杯子已被沙石完全填滿,部分學生在座位上輕聲說道:「這次真的滿了。」

老師笑了一下,伸手把飲水杯抓過來往裡一倒,直到水從上方滿滿滲透進杯底後,老師才開口說:「現在才是真的滿了。」

這是我很喜歡的管理故事,隨時能提醒我二件事:

要先放石頭,再放沙子:事情都有輕重緩急,先把重要的事情(大石頭)做好,而不是一開始就拘泥在瑣碎雜事(沙子),才能讓杯子(你自己)裝進更多的事情。

看似杯子滿了還是能倒進更多的水:當我們覺得無法辦到時,忘記自己的潛力有多大而不去想辦法。

只是除了運用在時間管理上,這故事讓我更深刻的原因,是它也能套用在存錢觀念上,提醒自己要存錢,還有找方法存更多的錢。好比說:

先想存錢,再想花錢:收入分配有重要順序,你不是把賺來的錢付給別人,就是留給自己,後者當然是你要優先考量的事。

覺得自己無力存錢時,其實還是有方法:多數我遇到的輔導例子,經過存錢系統優化後都能再多存一些錢。當然也有些人是真的無法再擠出錢來了,不過千萬別一開始就跟自己說「沒辦法」這三個字。

這故事還有個後續,是我自己延伸思考出來:

正當學生沉思在故事的啟發時,沒想到老師手一撥,杯子隨即從講桌上掉落並碎裂在地上,學生驚訝之餘,老師接著又補了一段話:「管理的最後訣竅,在於開始後就要持續保持下去,否則稍不留意就會像這掉落的杯子跟沙石一樣,你的時間將會再度散落一地。」

存錢亦同,維持好習慣下去,不然你的金錢最終仍會散落到不屬於你的地方去。

財富是由少數正確理財行為所決定

財富是由少數理財行為而來

言下之意,少數的行為就會決定我們往何處去。

理財也正是如此。決定我們未來財富的,不只是要關注現在收入有多高、存款有多少而已,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做好正確的理財習慣。而什麼是正確的理財行為?希望以下這四句話你也一起牢牢記住:量入為出、積少成多、耐心投資、持續下去。

努力,是為了讓自己找到更多機會

有個問題我常被問到:「收入不夠,要怎麼投資?要怎麼存錢?」以技術面來說答案有很多,如省錢、工作中力求表現、下班兼職等等。但這些做法背後,其實有件事我更想傳達:

你的潛力大過你的想像。

有一則故事讓我印象深刻。一位男士被醫生診斷只剩五年可活,他回家後趕緊計算要留多少錢給家人,估計出來後大約要100萬美元,是個非常大的數字。然而雪上加霜的是,目前他的年收入才不到3萬美元,該怎麼辦?焦慮的他開始在下班後找更多工作機會,企圖用最後的生命兼差賺錢,收入也確實加倍,但很明顯的離目標還是有不小距離。

在有時間時間壓迫下,他只好再擠出更多點子,拼命想他還可以賺更多的方法,其中一個想法就是收集折價券,然後轉買給報社吸引讀者買報紙。結果這生意愈做愈好,在最後一年甚至被另一家公司併購,成功售出100萬美元,讓他達成照顧小孩的願望。而另一件更值得高興的事,原來醫生誤判他的病情,實際上他並不會死。

我無法確定這故事的真實性,不過你能意會就好,來看看歷史真實的例子:

麥克喬丹在高中時因為身高未能入選校隊。

林肯在34歲時選議員失敗,47歲參選副總統連提名都沒有。

華特迪士尼年輕時被多家報社質疑創作能力而沒工作。

愛因斯坦畢業後兩年仍找不到教職。

也許上面這些人擁有的成就大過於常人認知範圍,例子可能過於極端,但如果回歸到只跟自己比較的話,我想每個人的潛力都一定還有突破的空間,那怕只是好那麼一點,相信都會是變更好。

「努力找辦法,一定會有答案,因為你的潛力總是大過於你的想像。」

或許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,我就會如此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