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清醮
太平清醮是一種中國傳統風俗,千百年來都受民眾所信奉;而長洲太平清醮則是一個以北帝為中心的節日,北帝起著長洲保護神的角色,為長洲島上的居民消災解難,二百多年來從未間斷。現時長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會舉行為期一周的「太平清醮」(包山節)。當中每年所動用的人力、物力、時間、精神可謂難以估計。這種傳統能夠傳承二百多年而不間斷,可謂是一種奇蹟。現時組成長洲太平清醮之元素主要有五:分别為祭神祈安、會景巡遊、神功戲、超渡幽魂及搶包山。1978 年 由於在搶包山時發生包山倒塌的傷亡意外,政府遂以危險為理由禁止搶包山活動。包山上的包改為在第二天早上,分派到居民之手上。至2005年搶包山活動才重 新恢復,不過現時的所謂搶包飽山只是一種表演,已經沒有儀式的神聖部分。
長洲太平清醮之舉行,與二百多年前(公元1777年)的一場大瘟疫有關。當年的瘟疫使不少水陸居民病故,居民在驚惶之餘,遂遠赴惠陽祈求北帝消災解難;並迎北帝神像到長洲出巡打醮,結果瘟疫結 束。為防止再發生瘟疫及酬謝神恩,自此以後,長洲太平清醮也跟著每年舉辦一次;即使在日治時期,也從未間斷。在打醮期間,長洲水陸居民須「齋戒三日」。家家戶戶都會點燈結綵,潔淨身心,不伐木、不殺生、不食肉、不茹葷等;以示對神靈的尊重,以撫慰當年死者及無數死於風災、盜賊、意外的亡魂。現時即使是外國的食肆如麥當勞,在齋戒期間也只提供素包素食,以示對傳統的尊重。
長洲太平清醮每年舉行一次,而每次醮期一般為七天,一直以來是集合全島各居民的力量而成。以往太平清醮擇定於每年之農曆四月份內為建醮期,於當年之正月下旬,由惠潮府同人在北帝前杯卜選出籌備醮會之總理,再杯卜醮期。此舉為歷年洲民所奉行不替,未嘗中斷。千禧年間(公元2001年),長洲建醮值理會杯卜醮期,卜得四月初六為起醮之日,初八舉行神鑾集體巡遊,剛巧與佛誕同日。遂再請示當日為固定日期,結果北帝顯示「欣然同意」;自此,每年太平清醮會景巡遊就與佛誕同日,醮事也更熱鬧。
神棚內三大紙紮神像,分別為大士王、土地公及山神
飄色巡遊
飄色源於「佛山秋色」,各氏族社團各自派出兩個未夠四歲嘅細路,企係特製鐵架上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神衹,穿梭大街小巷。有啲值理會重會襯呢個機會將飄色細路打扮成時事人物諷刺時弊。
飄色巡遊 傳說飄色源於居民扮成神明出巡、驅除瘟神的習俗,如今已演變成小孩裝扮成神明或古今人物,站在支架上遊行,給人一種「凌空飄然」的視覺效果。
搶包山
盛典的焦點是北帝廟前三個用竹棚搭成、掛滿平安包的包山,因為包山的緣故,故長洲太平清醮又名「包山節」。會景巡遊後當晚「祭幽」之後,,最後一個項目就是「搶包山」活動,由當年之建醮總理負責於子夜時分敲打大鑼後,參賽者就會爬上包山,盡他們的所能搶奪掛滿用竹棚搭建的平安包,而搶到的平安包會分派給其他居民。如果成功搶到包山上的包子,全家人在一年來會行好運,而且搶得越高的包,就更加好運。由於每個人都希望搶到越高的包,自然會出現你爭我奪的場面。「搶包山」活動在1978年5月發生包山倒塌事故。自此之後,「搶包山」於翌年開始停辦,大會改以分派形式將平安包發給島上街坊。
在2005年起恢復舉行「搶包山」,由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,稱為「包山嘉年華」,在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,讓旅客有機會再次親睹這項特色盛事。其中的「攀爬嘉年華」更可讓市民即場報名後,攀爬上高達14米的「包山」。壓軸項目「搶包山比賽」於晚上11:30至凌晨0:30分舉行,由選拔賽出線的12名好手角逐,於2009年設定兩個名額予選拔賽中成績最佳的女參賽者。復辦後的「包山」改為以鋼鐵支架取代竹棚搭建,進行比賽的「包山」高約14米,直徑約3米,外圍用竹枝覆蓋,再貼上約9,000個平安包,從前「郭錦記」是太平清醮御用製包店,但自2007年開始由真包子改為塑膠製成的模擬包,包山劃分為高、中、低三個區域,分別掛上9分、3分和1分的包子,在3分鐘內摘取包子總分數最高的參賽者為勝。2008年增辦接力邀請賽,由本地大專院校和紀律部隊組成的8支隊伍獲邀參加,2009年改為來自廣州、深圳及澳門的3隊海外隊伍和5隊長洲隊伍進行國際接力邀請賽。
在「搶包山」活動完結後「謝天地」。翌日派發平安包予各街坊,每人可獲派6個,派出數量達到2萬5,000個。於下午「送神回廟」後結束整個慶祝活動